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仁孝故事》:侯红军:X射线下的生命守护者

发布时间:2015-01-11  点击:


  提起辐射这个词,很多人不会陌生,但是说起和X射线打交道的介入医生,可能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他们每天穿着38斤重的防护服,遭受X射线辐射超过八小时,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帮助危重病人与死神赛跑。在今天的《仁孝故事》中,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我们身边的介入医生——文登中心医院影像科副主任侯红军。
  早上7点,在文登中心医院影像科的阅片室,侯红军正和他的同事一起查看头一天疑难病患的血管造影影像,并准备当天要进行的手术方案。
  看完片子,侯红军又匆匆赶往内科病房,对前几天做完手术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侯红军说,干上这一行他才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的真正含义,虽然他们的工作节奏快了,身子累了,但是能让患者早一点接受治疗,就会让他们多一分生的希望。时间很紧张,今天上午还有4例病人术前需要会诊,9:30还有术前谈话,中午11:30到下午1:30还有中午班,这个中午班就是面向全院的急危症患者的影像检查,下午2:00还有一台肺动脉栓塞介入动脉腔内治疗术。
  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影像科万绪明告诉记者,侯主任一年365天基本上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科里,一年的休假时间累计不多于10天。有一次看到他吃完的饭盒放在他工作桌的旁边,都堆了五六层高。
  每天上班,侯红军都忙着看病号、赶手术、做影像检查,还要一个人处理全院所有急危重病的拍片、胃肠透视、CT、核磁共振等临床影像会诊。
  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影像科护士长刘鹏涛说,为了确保手术效果,侯主任往往会反复研究图像,综合考虑患者的因素,甚至还得为患者考虑怎样才能花最少的钱、尽最大的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等,去设计一个最佳的手术方案。
  侯红军所从事的微创介入诊疗是在X光、超声波、内镜等设备的监视下将导管、穿刺针等器械插入脏器,达到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侯红军介绍,微创介入诊疗是影像诊断与影像治疗相结合,诊治多种疾病的一项微创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到心脑血管、神经、消化、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不仅创伤小、效果好,还解决了以往传统临床诊疗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
  由于微创介入诊疗技术的主要工具是X射线,这就意味着——选择了这一行就等于选择了辐射。手术中,X射线发射源位于床下,正对病人病灶,上方则是接收器。虽然穿有防护服,但是医生的头部和四肢仍然全程暴露在X射线中,持续工作四五个小时就相当于连续拍了1000多张X光片。

  侯红军说,在国外,介入医生每次在X射线下的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而国内由于介入医生缺乏,在X射线下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对他们来说是常有的事。
  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影像科护士长刘鹏涛告诉记者,许多复杂的手术时,侯红军在射线下工作,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手术结束,铅衣一脱,全身都是汗,整个人几乎都虚脱了。尽管如此,无论有多晚,侯主任都会亲自到病区去看一下手术后的患者,确保患者病情稳定以后才能放心。
  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经常接受辐射会造成白细胞异常增多,随后又会急剧下降,人的免疫力也会随即减弱。作为一名介入医生,侯红军不可能不了解这一点。但是,凭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负责的精神,侯红军和同事们从未有过退缩。
  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影像科于永泉说,手术比较多的时候,大家会经常发现侯主任的口腔总是反复出现溃疡。有一次自己问了侯主任“你难道不害怕射线吗?”,侯主任的直接反应是笑了一下,然后说“忙活大了,有时候就会忘了这些的”。
  为提高全身血管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介入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方面技术水平,候红军曾先后十多次到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多家心脑血管专科医院进修,学习综合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技术。
  侯红军告诉记者,培养一个成熟的介入医生至少需要五六年,甚至十年八年的时间。正因为这样,介入医生的人数是比较少的,资源是紧张的,干上了这一行就是选择了终身职业。

  为减少辐射,从事微创介入手术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都要穿着厚重的铅制防护服,所以有人称他们为“铅衣人”;因为他们的工作是治病救人,患者和家属就亲切地称他们为“铅衣天使”。

  市民孟女士的丈夫曾因脑动脉瘤破裂陷入昏迷状态,去过几家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生存希望渺茫。
  孟女士说,自己觉得不应该放弃,就这样过来了,侯主任一研究说有希望,她说有点希望就救,就这样侯主任他就开始开会研究怎么做。
  侯红军说,脑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动脉壁的局部异常膨出,芝麻绿豆大小,却足以致命,所以有“深埋脑中的不定时炸弹”之称。
  侯红军回忆,当时病情很危重,病人来的时候就已经浅昏迷了,所以给病人立即开通急症绿色通道,做了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
  就这样,孟女士的丈夫被侯红军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后来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就康复出院了。
  孟丽荣说,丈夫现在好了,生活都能自理了。她看了很多国内外老多这种手术,在咱中国这种事是真够先进的,很感谢侯主任。
  在工作中,侯红军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诊治,不放弃一线希望。有一次,他接诊了一名84岁高龄突发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的患者,需要进行介入腔内治疗。按规定,脑动脉溶栓手术的适宜年龄为18-80周岁,超过80周岁,会产生很高的手术风险。
  侯红军说,他术前画图评估了一下,虽然当时老爷子病情很重,但是有可能挽救,当时跟家属说可能有1%的希望。家属说即使小于1%也要治。
  经过侯红军4个小时的精心操作,手术宣告成功。一周后,侯红军再次成功地为老人做了支架介入手术。
  患者家属李明灿说,父亲这么大的年龄,侯主任做手术冒了一定的风险。总的来说,侯红军给自己的感觉是医德比较高尚,医技比较高超。别的医院都是建议放弃治疗,手术不可能成功。
  日常工作中,侯红军还发现近年来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比较多,而髌股关节这方面的摄片方式是个盲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侯红军发明了一套髌股运动轨迹摄片装置,并于2013年获得了国家发明型专利奖。
  侯红军告诉记者,以前没有这个装置之前,拍片就是在静止状态下看髌骨和股骨的轴位像,有了这个摄片装置可以看到髌骨和股骨在运动状态下的运动轨迹有没有异常,如果有异常,可以用关节镜微创来治疗。
  目前,侯红军已经将放射诊疗技术应用到患者全身各系统中,并且在威海地区率先独立应用了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栓塞治疗术、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技术。在侯红军的办公桌上堆着几个厚厚的文件袋,里面装着各种手写资料和手绘图像,这么多年的从医,让他养成了术前绘制草拟图的习惯。
  侯红军说,他做手术之前画出来的图都是在CTA、MRA影像的三维重建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所以他的脑子当中是一个立体的构向。当术前有这样一个立体的、三维的评估以后,做起来以后就是时间短、精度高、安全性高,而且手术疗效好,另外花钱少。
  侯红军说,每一个病例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成长锻练的机会,特别是那些特殊病例、非常时段采取的非常措施,以及术前准备、术中治疗、术后处理的资料,都要详细记录。
  侯红军告诉记者,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手术笔记,想到手术当中入路、技巧操作的问题。器械在某一个病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操作,或者手法怎样旋转,都是靠自己的绘图。这一张图涵盖的文字方面的东西,可能是十页甚至二十页。
  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侯红军始终将病人的生命视为自己的生命,对每一位病人至诚至善,成功救治病人3000多例,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家属的高度信赖。
  侯红军说,患者既然找到了他就是对他的信任,应该用心、尽力地把患者的病给治好,当看到病人和患者家属感到满意或者高兴的时候,自己的心里也是和他们一样非常高兴,也就感觉有很多成就感、幸福感。
  2014年5月份,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第二届威海市“十佳医生”、“十佳护士”评选活动中,侯红军从90名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当选第二届“十佳医生”。侯红军说,获得这个荣誉既是对他的一种鞭策,也是一种鼓励,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更加努力地研究介入手术的诊治技术,挽救更多危重病患的生命。

详情请点击  http://www.wdgov.cn/shengchenhtm/newsfile/2015-1-9/20151974288429797.html

手机二维码